Skip to content

模多多教育版正式交付版UI/UX设计v1

模多多-教育版-小学段-V1.0 UI/UX设计

本部分将详细阐述“模多多教育版”学生学习前台和教师管理后台关键页面的交互逻辑和布局细节,以确保产品设计符合“课程为本,AI赋能”的核心理念,并严格遵守各项教育政策。

I. 学生学习前台

核心交互理念: 学生前台的交互应以课程学习路径为核心,AI功能作为课程中的任务和体验环节自然融入,而非独立的工具入口。界面设计应趣味性强、引导性强、安全性高。

1. 页面名称:学生仪表盘 / 主页 (Student Dashboard / Homepage)

整体布局: 采用简洁、清晰的两段式布局:顶部导航栏和主体内容区。底部栏可选,但为保持简洁性, 初期可省略。

顶部导航栏 (固定,高度约 60-80px):

左侧: 产品Logo“模多多教育版”。设计应卡通化、友好,符合小学生审美。

右侧: 学生姓名/头像(圆形,点击可进入个人资料),通知图标(小铃铛,有未读消息时显示红点),设置/退出链接(小齿轮图标或下拉菜单)。这些元素应排列整齐,留有足够点击空间。

主体内容区 (占据屏幕大部分空间):

区域一:“我的课程” (My Courses) - 占据左侧或顶部约 60% 的内容区域:

布局: 以**卡片(Card)**形式展示学生已加入的课程。每行可显示 2-3 张卡片,支持左右滑动或分页浏览(如果课程数量多)。

卡片内容: 每张卡片应包含:

课程图片/图标: 大而醒目,可带有可爱的课程主题插图或颜色编码,视觉上吸引学生。

课程名称: 清晰的无衬线字体,字号偏大。

(可选)学习进度条: 视觉化明显,例如采用填充式或环形进度条,直观显示课程完成度。

交互:

点击卡片: 学生点击任一课程卡片,无缝跳转到该课程的**“课程学习页面”**,并默认加载该课程的第一个未完成任务或章节。

区域二:“待完成任务” (To-Do Tasks) - 占据右侧或底部约 40% 的内容区域:

布局: 列表形式展示当前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。可按截止日期或所属课程进行排序。

任务项内容: 每个任务项应包含:

任务名称: 简洁明了,使用清晰的图标区分任务类型(如阅读、视频、AI互动、作业)。

所属课程: 提示该任务属于哪个课程。

截止日期(如有): 醒目显示,提醒学生。

交互:

点击任务项: 学生点击任务项,直接跳转到**“课程学习页面”**内的对应任务环节,并自动滚动到该任务位置。

UX 注意: 此页面设计严格遵循“淡化AI功能模块的独立入口”原则。顶部导航栏或主体内容区不应出现独立的AI工具图标或入口(如实例图page2.png顶部的“AI作文”、“AI英语”等)。所有AI功能都将通过“我的课程”或“待完成任务”进入,并在课程情境中体验。

2. 页面名称:课程学习页面 (Course Learning Page)

整体布局: 采用经典的三栏式布局,确保内容和导航的清晰度。

顶部导航栏 (固定,与主页顶部导航栏一致): 保持品牌一致性,提供Logo、学生信息、通知、设置/退出等。

左侧导航栏 (固定,宽度约 200-250px):

内容: 显示当前课程的章节和任务列表,以树状或层级列表形式呈现。

视觉反馈: 高亮显示当前学生正在学习的章节/任务,提供视觉引导。

交互:

点击章节/任务: 允许学生在已解锁的章节/任务间导航,点击后中间内容区域会加载对应内容。

折叠/展开: 章节可折叠/展开,方便学生概览课程结构。

中间内容区域 (可滚动,占据屏幕大部分空间):

默认状态: 显示当前课程内容(如教师上传的PPT图片、视频播放器、文本阅读区)。内容区应有充足留白,保证易读性。

AI互动环节时 (动态切换):

界面切换: 此区域会动态切换到相应的AI体验模块界面。切换应平滑,带有适度动画效果,避免突兀。

任务指引: 在AI模块界面上方或侧边,提供清晰的任务指引。例如:“请用AI绘画完成这张图的创作,感受AI是如何识别物体的”;“请跟着AI语音小助手读出这些词语,看看AI能否识别”。

交互元素:

AI绘画任务: 包含色彩鲜明、易于拖拽的预设素材选择区(如右侧或底部),中央是画布区,下方或侧边有“选择素材”、“组合”、“清除”、“提交”等操作按钮。

AI对话任务: 下拉菜单选择预设对话脚本(如“认识小动物对话”、“问候语对话”,高年级课件可以在限定时间开放自由对话。

AI识图: 包含上传图片按钮(或摄像头调用),AI识别结果展示区(如识别出的物体名称、分类)。

安全提示: 在AI互动模块界面内,以醒目的颜色和图标(如警示三角形)呈现的安全提示弹窗或文字。文字应简洁明了,如对话气泡形式或底部固定提示条。例如:“请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本环节”、“请不要输入你的个人信息或考试题目”。

作业练习界面:

布局: 界面左侧显示题目编号和进度卡片,中间区域显示题干和选项。

交互: 选项易于点选,下方有“提交”、“下一题”等按钮。

答题反馈: 提交后,学生可立即查看系统给出的正确答案、解析(非AI生成)、视频讲解等反馈。反馈应以积极和中性的方式呈现(如绿色对勾),避免使用可能引起焦虑的强烈负面反馈(如大红叉、刺耳音效)。

右侧辅助信息/工具栏 (可选,宽度约 180-220px):

内容: 可包含笔记区、相关资源链接(如词汇表、扩展阅读)、课程公告等。

交互: 可折叠/展开,不强制占用屏幕空间。

底部 (固定,高度约 50-60px):

导航按钮: “上一个任务”/“下一个任务”导航按钮,清晰可见,引导学生按课程顺序学习。

任务完成提交按钮: 如果当前环节是需要提交的(如作业或AI创作任务),则显示此按钮。

3. 页面名称:课程学习页面 - 实时课堂模式 (Course Learning Page - Live Lesson Mode)

整体布局: 适应实时课堂的布局,以教师广播内容为核心,辅以必要的互动和辅助信息。

顶部导航栏 (固定,与主页顶部导航栏一致): 保持品牌一致性,提供Logo、学生信息、通知、设置/退出等。可增加“离开课堂”按钮。

主广播内容区 (占据屏幕大部分空间,可全屏):

内容: 显示教师广播的实时视频流(教师摄像头画面或屏幕共享内容,即教师正在展示的课件内容)。

视觉: 视频流应清晰流畅,支持全屏模式。

交互: 学生在此区域通常为观看模式,无法直接操作教师广播内容。

左侧导航栏 (可收起/展开):

内容: 仍然显示当前课程的章节和任务列表,但在此模式下主要用于查看进度或快速跳转至教师指定的课程点(如果教师允许)。

视觉反馈: 高亮显示教师当前正在讲解的章节/任务。

交互: 学生点击章节/任务时,若教师未允许自由跳转,则会提示“请跟随教师的课堂进度”。

右侧互动与辅助区 (可收起/展开,宽度约 250-300px):

内容:

课堂聊天/提问区: 学生可在此发送文字消息或提问(教师可控制是否开启)。消息区应支持滚动,新消息高亮。

(可选)举手功能: 按钮,学生点击表示有问题或需要发言。

(可选)投票/问卷区: 当教师发起投票时,此区域显示投票选项和提交按钮。

AI互动任务区 (动态显示): 这是关键! 当教师在直播中触发AI互动任务(如AI对话、AI绘画)时,此区域会动态切换,显示该AI任务的操作界面。

AI对话任务: 显示对话气泡、预设选项或限定输入框,学生在此完成与AI的互动。

AI绘画任务: 显示小画布、预设素材选择区、组合按钮等,学生在此完成AI绘画任务。

任务指引和安全提示会在此区域内清晰显示,与非直播模式下的AI互动界面一致。

交互: 学生在此区域进行实时互动,如发送消息、投票、完成AI任务。

底部控制栏 (可收起/展开,高度约 50-60px):

内容:

麦克风/摄像头开关: 学生可控制自己的麦克风和摄像头(教师可控制是否允许学生开启)。

音量控制: 调节直播音量。

(可选)屏幕共享: 学生可共享屏幕(教师可控制是否允许)。

交互: 简洁的图标按钮。

II. 教师管理后台

核心交互理念: 教师后台的交互应以课程管理为核心,提供清晰、高效的工具,辅助教师进行课程设计、教学管理和学生监控。AI辅助功能应明确标识,并强调教师的最终决策权。

1. 页面名称:教师仪表盘 (Teacher Dashboard)

整体布局: 采用顶部导航栏、左侧主菜单和主体内容区的三段式布局。

顶部导航栏 (固定,高度约 60-80px):

左侧: 产品Logo“模多多教育版”。

右侧: 教师姓名/头像,通知图标(小铃铛),帮助中心链接,设置/退出链接。

左侧主菜单 (固定,宽度约 200-250px):

核心功能入口: 以**“课程管理”为核心入口**,置于最醒目位置。其他入口如“班级管理”、“学生管理”、“作业批改”、“作品管理”、“数据分析/报告”、“资源中心”、“直播课堂”等以列表形式排列。

视觉反馈: 当前选中的菜单项应高亮显示。

交互:

点击菜单项: 教师点击菜单项,主体内容区会加载对应管理页面的概览或列表。

主体内容区 (占据屏幕大部分空间):

概览卡片区 (顶部):

布局: 以卡片形式展示关键教学数据,如“进行中的课程数量”、“待批改作业数量”、“近期学生动态摘要”。

视觉: 数据图表应简洁明了,关键信息突出显示。

快捷入口按钮区 (下方):

布局: 放置常用操作的快捷入口按钮,如“创建新课程”、“发布作业”、“开始直播”。

视觉: 使用清晰的图标和文字标签。

(可选)可定制仪表板视图: 允许教师个性化仪表板视图,通过拖拽或配置小组件,快速访问关键指标和常用工具。

2. 页面名称:课程管理系统页面 (Course Management Page - 创建/编辑课程)

整体布局: 采用经典的三栏式布局,是教师后台最复杂但最重要的页面。

顶部操作栏 (固定,高度约 60-80px):

操作按钮: “创建新课程”按钮(用于新建课程),“保存课程”按钮(保存当前编辑),“发布课程”按钮(将课程发布给学生)。这些按钮应有明确的视觉层级和状态反馈(如保存成功提示)。

左侧课程列表/结构树 (固定,宽度约 200-250px):

内容: 展示教师创建的所有课程列表。选中一个课程后,以树状结构展示该课程的章节和具体学习活动(课件、视频、AI互动环节、作业等)。

交互:

点击课程/章节/活动: 选中后,中间编辑区会加载对应的编辑界面。

拖拽调整: 允许教师拖拽调整章节和学习活动的顺序,提供视觉反馈(如拖拽时的虚线框)。

添加/删除: 提供“+”号或右键菜单,方便添加新章节、新活动。

中间编辑区 (核心区域,可滚动,占据屏幕大部分空间):

动态显示: 当在左侧结构树选中一个学习活动时,此区域会动态显示其编辑界面。

课件上传: 提供文件上传控件(支持PPT、图片、文本、视频),显示已上传文件列表,可预览、删除。

嵌入AI互动环节:

AI模块列表: 在编辑区侧边或弹出框中,提供可选的AI互动模块列表(如限定式AI绘画任务、AI语音识别小挑战)。模块应有清晰的图标和名称。

拖拽嵌入: 教师可将选中的AI模块拖拽到课程结构树中(左侧),或直接在中间编辑区点击“添加AI互动”按钮。

编辑界面: 当选中已嵌入的AI模块后,中间编辑区会显示该AI模块的预览或基本设置,右侧属性区则显示详细配置。

内容编辑器: 提供富文本编辑器,用于编辑课程文本内容、任务说明等。

右侧属性/配置区 (可折叠/展开,宽度约 250-300px):

动态显示: 当在中间编辑区选中一个课程元素(如章节、课件、AI互动环节)时,此区域显示其详细属性和配置选项。

AI互动环节配置:

表单清晰: 提供清晰的表单,用于设置AI绘画任务的可用素材范围(如选择预设素材包)、AI作文任务的词汇填充库(如上传词汇列表)。

参数设定: 设定其在课程中的出现时机和具体要求(如任务说明、完成标准)。

细粒度控制: 教师后台必须提供对学生端AI功能在“课程级别”的细粒度控制。例如,此处可设置“本课程中AI绘画仅限使用动物和植物素材”、“本课程中AI作文只允许使用提供的100个词汇”。UI上应有明确的开关、选择器和输入框来实现这些控制。

帮助提示: 提供必要的帮助提示或说明文字,解释每个配置项的作用。

安全和伦理提示: 在涉及学生数据和AI功能设置的区域,提供明确的安全和伦理提示,可采用信息卡片、警告图标或提示文本的形式,提醒教师遵守政策规定。

3. 页面名称:直播课堂管理页面 (Live Lesson Management Page) - 新增页面

整体布局: 采用三栏式布局,左侧为直播控制区,中间为广播主画面,右侧为学生互动/监控区。

顶部导航栏 (固定,与教师仪表盘顶部导航栏一致): 保持品牌一致性,提供Logo、教师信息、通知、帮助中心、设置/退出等。可增加“结束直播”按钮。

左侧直播控制区 (固定,宽度约 250-300px):

直播状态: 显示当前直播状态(未开始/直播中/已结束)。

课程选择: 下拉菜单选择要广播的课程。

课件导航: 列表显示当前课程的章节和任务,教师可点击跳转,中间广播画面随之切换。

麦克风/摄像头控制: 开关按钮,控制教师的音视频输入。

屏幕共享控制: 按钮,选择共享整个屏幕、特定应用窗口或浏览器标签页。

开始/暂停/结束直播按钮: 核心操作按钮,有明确的视觉反馈。

课堂设置: 弹出菜单,控制学生麦克风/摄像头权限、聊天权限、举手功能开关等。

AI互动触发器: 这是关键!

AI模块列表: 列表显示课程中已嵌入的AI互动任务(如AI对话任务、AI绘画任务)。

“触发”按钮: 教师点击某个AI任务旁的“触发”按钮,学生的“课程学习页面”将动态切换到该AI互动界面,并开始计时(如果任务有时间限制)。

“收回”按钮: 教师可选择“收回”AI互动界面,学生端返回直播主画面。

AI任务进度概览: 简要显示当前AI任务的完成情况(如“10/30名学生已完成AI绘画”)。

中间广播主画面 (占据屏幕大部分空间):

内容: 实时显示教师的摄像头画面、屏幕共享内容(即教师正在讲解的课件内容)。

视觉: 视频流应清晰流畅,支持全屏预览。

AI任务预览: 当教师触发AI互动任务时,此区域可缩小显示直播画面,并在旁边或下方小窗口预览学生端的AI任务界面,方便教师指导。

右侧学生互动/监控区 (可收起/展开,宽度约 250-300px):

学生列表: 显示当前在线学生列表,可查看学生在线状态、举手状态。

课堂聊天/提问区: 显示学生发送的实时文字消息和提问。教师可在此回复或选择性展示。

AI任务实时反馈: 当AI互动任务触发时,此区域可实时显示学生提交的AI作品缩略图(如AI绘画作品),或AI对话的进度摘要。教师可点击查看具体学生的AI互动详情。

(可选)投票/问卷结果: 实时显示教师发起的投票或问卷结果。

4. 页面名称:作业批改页面 (Teacher Backend - Assignment Grading Page)

整体布局: 通常采用两栏或三栏布局,左侧为作业列表/学生列表,中间为作业详情/批改区,右侧为辅助信息(如学生历史表现)。

左侧: 作业列表(按课程、班级筛选)或学生列表(选中作业后显示提交学生)。

中间批改区:

学生提交内容展示: 清晰展示学生提交的作业内容,包括AI生成内容(如AI作文、AI绘画作品)。

AI辅助批改建议:

视觉区分: AI建议应与教师手动输入区域有明显区分,但又融为一体,方便教师参考和确认。例如,AI对客观题的判断可显示为灰色文本,对主观题可提供关键词匹配或语法检查的建议。

交互: 教师可以点击“采纳AI建议”或手动输入批改意见。

教师批改输入区: 提供富文本编辑器,供教师输入批改意见、评分。

评分区: 明确的评分输入框。

交互: “保存批改”、“发布批改”按钮。

安全提示: 在批改页面中,可再次强调“避免AI直接评价学生”的原则,提醒教师最终判断权归属。